轻易可丢掉性命的战场不真实,还是推崇虚名的秀场荒谬似幻?
有一幕比利林恩(乔欧文饰)和B班战友在受邀表扬的场子上,现场放烟火,他们如逢战争炮火般惊吓,打仗军人放回人间还带着战场的警觉,那一下的桥段设计,是很触动、让人心疼的。
✓创伤后压力症候群PTSD、高敏感族群
比利撇除可能PTSD病识感,心思细腻的特质对一个大男孩来说该是多么美好,强烈特质双面刃,从军是爲胞姊不平酿祸的和解条件、军人身份离开战场遭遇外界特别待遇必须更用力去寻找自我信仰。
《比》拍摄放映技术(1秒120格沉浸式数位未来3D)试图接近肉眼即视逼真度,以服务同与比利身历其境的高敏感感受,不只在战场,更在「羞辱军人」的秀场,观众视角即比利视角。
(电影创新媒材总会被当作行销噱头,就容易被观众严格检验技术的必要性和突破性,例如剧情片无须过度着重,但就创作者角度,题材呈现的实验性可能,是有意思的探索,无论何种类型片,将回归「有没有说好故事」,例如手机拍摄的怪胎爱情议题叙事有趣、《比》关注题材角度勇敢温暖。)
如果剧本并未对比利和他者感受差异化有强烈强调意味,那「反讽某些推崇战争英雄现象」观点,确实犀利又诚实到不行,这也是我喜欢这片的原因,是榴槤片来着,观众喜恶极端化要不就是像比利家一样,碰到敏感话题如不能提佛地魔般。
✓ 非类型谈刻板对象、打脸英雄崇拜
不要先入为主带看类型片心情去看李安的电影,或者以此判断不看,因为他的电影主角都非典型代表人物,几乎都是在跟自己内心打仗的矛盾个体,《比》片名免不了还是会往战争片联想,剧情内容阐述军人也是年轻小夥子,从军的选择无关勇敢,在无余地选择中扞卫心中的一点什么。
当他人赞美我们不是自己发自内心想做的,或应该要做的事时,是高兴不起来的。
表扬兼锦上添花足球赛的中场秀,像是唐僧西天取经的磨难,面临许多来不及反应的挑衅或格格不入的状况,该如何全身而退,比利不再有入伍前的冲动,反而做出明智的反应,和更看清楚身为军人的价值。
生活中有许多很难推拖的中场秀,较真可能惹出必须一辈子付出代价的蠢事,忍耐可能事后又耿耿於怀当时的懦弱,要高情商渡过的确是强人所难的期待。阳光普照的阿和和《比》的比利都是成长转变的例子。
✓没有满足观众的戏剧高潮
战地日常片段,没有战争片「该有」的腥风血雨,《比》军人和百姓的如常择比较不磨心的而已。
对我来说,从比利视角,排在前头扭腰摆臀的啦啦队舞者,是让自己不知身在何处的无所适从,如果我是足球赛观众看表扬英雄军人兼加持运动,是没有太多疑问的,但角色切换后,那股无须言喻的强烈冲击油然而生。这不是身份地位阶级之分,而是无人愿意被当成人形立牌被当工具膜拜,任何一个伴舞者都可肆意取笑不能动的比利,幕前幕后的不一真相(拿香心无佛),诸如此类各种细节推砌日常感的戏,是比拍战争戏要期待冲击出来的效果难度更高。
塑造偶像演员,大量特写乔欧文镜头,很难不注意角色(演技)魅力,《比》是不讨好的故事题材、讨喜的人物,以可爱的人来讲个体内心纠结於外在世界的故事,这是这片非常无可取代、代表边缘价值存在性的范例。
李安它作1994饮食男女2007色戒